绿色投资正当时,中企范本乘风破浪下南洋

 

 

 

 

 

坐落在越南最南沿的芹苴市河流交错,水上市场的船只往来频繁。可能并不为市民所留意的是,城市里织起的另一张忙碌网络,正在默默地守护着当地社区环境。

 

 

 

 

 

每天有约 400 吨生活垃圾从芹苴市运送至位于泰来县长春乡的发电厂,经过称重卸载到封闭式垃圾仓堆放发酵一周时间,送入温度 950 摄氏度以上的焚烧炉,经干燥、加热、分解、燃烧等流程,每年产生 6000 万度的清洁电能,能满足 8000 户居民一年的用电。

 

这是越南第一个现代化、高标准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在 2018 11 月建成投产。“项目的整体投资规模不到 5000 万美元,却能处理芹苴市 75% 的生活垃圾”,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王天义对此颇为自豪。

 

两年前出现在周边居民视野中的陌生建筑,已经通过例行的公众开放日和垃圾发电知识讲座,被当地社区熟知。它在把生活垃圾转换成触达万家灯火的电能之余,更削除了传统焚烧和掩埋处理所带来的后患。作为范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芹苴项目接待了来自政府、民众、学生和业内 100 多批次、接近 2000 人的考察。

 

自然环境和社区风貌与中国西南地区接近,生活垃圾的构成也跟国内相似。这是光大国际相对熟悉的场景——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已经在国内积累了接近 400 个采用 PPP 模式开发完成的环保及公共服务项目,自主研发的焚烧设备针对性很强,非常适合越南市场。

 

越南政府于 2009 年推出了一项关于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国家战略,目标之一是到 2020 年实现 85% 以上的生活垃圾能通过回收再利用、转换成可再生能源或有机肥。芹苴市因地处湄公河三角洲,其环境和生态是越南国内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回顾芹苴项目的挑战和难点,王天义表示,和绝大多数“一带一路”项目类似,刚开始双方相互信任不足,比如越南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的技术、装备和管理,过去没有相关感受和经验;当地的资源匹配,如人力、建筑材料和产业加工配套能力等和国内有一定差距。此外,又因为是越南国内第一个垃圾发电项目,所以在相关行业法律、制度方面还是有一些滞后。

 

但“办法总比问题多”,王天义认为,项目成功的关键是选择了恰当的绿色投资的城市和项目。“在前期选择项目的时候,瞄准的是当地政府有迫切解决问题的需求和决心,宏观政策上的支持也保证了项目的可持续性——越南政府对垃圾发电制定了优惠的上网电价政策,国有电网公司全额全量收购。”

 

 

 

 

 

 

 

 

市场巨大,中企需扬长避短

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政府提出了规模庞大的绿色投资蓝图。仅以东盟为例,泰国提出未来 10 年之内要成为东南亚的电力中心,其中可再生能源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在越南,刚刚通过的可再生能源直接购电协议机制(DPPA)也被市场认为将进一步刺激越南的光伏及风电市场。

 

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看来,“一带一路”的绿色投资大有可为,因为沿线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投资缺口十分巨大。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全球每年有 1200 万人过早地死于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其中 90% 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初步估计是,光是低碳的投资,这个需求在中国以外的‘一带一路’国家已经超过了每年 1 万亿美元这样一个规模。”

 

中企应该如何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项目,同时规避风险呢?王天义认为,关于海外的绿色投资的战略布局,光大国际选择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好的投资能力的领域。“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垃圾围城的挑战,也缺乏垃圾焚烧设施,而在这个领域,我们拥有的专利是全球最多的,因此我们重点聚焦垃圾焚烧发电。在区域方面,我们锁定东南亚和中东欧,因为这两个区域都是‘一带一路’典型区域,也是垃圾焚烧发电刚刚起步、需求非常巨大的区域。”

 

靠近民生需求的项目,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政治敏感度较低,投资比较容易得到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的接受,所以光大国际芹苴项目在开发之初就顺利地获得了越南国内相关机构的审查通过。此外,光大国际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投资运营商之一,其自身的项目经验和技术水平也是合作方的重要考量因素。

 

渣打中国企业及金融机构部董事总经理鲁静观察到,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已经培育了众多绿色领域的“领头羊”,他们既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储备,也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快速进步,成本持续下降,中国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发展空间令人感到振奋。

 

 

 

 

 

 

 

 

“据我们银行内部的一个统计,目前仅在东盟地区,来自中国企业的绿色项目就大约有 90 个,其中大约三分之二是绿色能源项目,包括风电、光伏、水电、垃圾发电等。”

 

事实上不仅在东盟,“绿色”项目也日益成为“一带一路”关注的重点之一。“2019 年我们支持了超过 160 个‘一带一路’项目,其中近一半符合联合国严格的可持续项目的发展定义,涵盖可持续城市建设、可负担清洁能源、清洁用水,卫生设施、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及基建、高质量教育等领域。渣打银行提出的目标是 2024 年之前,协助超过 400 亿美金的清洁和可循环能源项目。”鲁静表示。

 

疫情之下,绿色不会“褪色”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部分本地股东投融资能力、合同对手方的履约能力相对欠缺,成为开发绿地项目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王天义指出,一个好的 PPP 项目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政府层面,要有强烈的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的支付能力,地方的投入占其整体财政支出的比例要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企业要有好的投资、运营和建设能力,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高效率,规模足够大、期限足够长的绿色金融支持。

 

王天义表示,疫情可能会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运行的方式,但更大部分还是会回归到原有的生活和社会管理轨迹当中,公司需要在变和不变中寻找平衡。

 

“无论如何,生活垃圾仍然每天都会产生,在后疫情时代,政府和民众对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观念必将更加重视,焚烧发电作为一个清洁环保的处理方法,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空间。”在疫情影响之下,过去主要靠政府财政支出维持的 PPP 项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应形成多方合力的风险抵御优势,共克时艰。

 

鲁静也分享了一个疫情中的案例:“我们有另一个客户也是做类似环保的业务。由于当时中国疫情比较严重,中国工人无法去到现场施工。但是这个项目中当地政府主动邀请中国工人前去复工。这也体现了绿色‘一带一路’项目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较高的当地认同度。”

 

马骏介绍,由他担任共同主席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指导委员会最近刚刚通过了“2030 年愿景”,要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地区的绿色投资的占比。

 

 

 

 

 

 

 

 

“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之下,我们形成了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是在强化对‘一带一路’投资的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对项目碳排放的量化评估等;第二工作组关注环境信息披露的能力建设,而第三工作组则关注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通过混合融资工具引入一些低成本的资金,让绿色的项目,包括绿色能源的项目能够在融资成本上面获得优势。”

 

作为第三工作组的联合主席,渣打银行于 2018 10 月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金融部”,为客户提供全面创新的可持续金融服务和产品,包括为中资企业发行海外绿色债券,支持海上项目改造的蓝色债券,用于基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债券,基于环境社会治理标准下的利率关联可持续发展贷款等。

 

“绿色投资需要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一起,对接国际标准、利用多元渠道,加大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权重”,鲁静也倡议,“我们期待利用渣打银行全球的网络和资源优势,为中资企业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文章转载自新财网《财新云会场 | “一带一路”观察:绿色投资正当时,中企范本乘风破浪下

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