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家在非洲 — 敖弦

 

 

 

 

 

在 ”大人” 们的思维定式里,敖弦似乎是个“不靠谱”的小丫头,她在四川读大学时就随志愿者组织走遍了印度、尼泊尔等地做调研,也在德勤哥伦比亚有过实习经历;大学毕业后,敖弦出人意料地选择去非洲工作,在肯尼亚一呆已经三年,目前是渣打银行当地专设的 “China Corridor” 一带一路服务团队的一员,负责客户关系。

 

同样跳出了普通人生活框框的她,却对自己的 “不靠谱”有着一番“ 靠谱”的理解。

 

工作上,“像我这样年纪,在国内大型机构工作的话,听到的大部分指令一定是‘你不能做什么事情’;可是在非洲、在渣打,我更多思考的是‘我要做什么什么事情’来协调各种当地金融资源服务客户,这种独当一面的 ownership(主人翁精神),只有在这里才能锻炼得到。”

 

生活上,“我的同学们都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人生很容易看到未来,而我的眼睛里都是开放的可能性和蓝图,渣打的一带一路有很多蓝图我都可以参与,我的未来也有很多蓝图。” 敖弦说这些话的时候加重了语气。

 

笑起来大声,说起话来语速飞快又充满了抑扬顿挫的敖弦,虽然常常自嘲 “还没玩够呢”,可是对事业的规划却并不贪玩。“No, no, no, 我可不是 jumper(习惯性跳槽者),我打算在渣打至少呆满 5 年,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不是有个 ‘1万小时定律’ 吗,差不多就是 5 年呀。”

 

“我有时候听到你们夸某某某很资深很专业,心里就会暗暗想,等着吧,5年后我也不会差太多的。” 90 后那些靠谱的小执拗,溢于言表。

 

 

 

 

 

 

 

 

为什么离家去非洲?

从世界史上看,一个国家对外发展,从来都需要一批年轻人像 “先驱部队” 一样出去闯。他们好奇心更强,精力更充沛,视野更开阔,文化包容度更大,生活的羁绊也相对较小。

 

“当时他一直在说 ‘CHINA GOING OUT’,吸引到我了,我觉得我也能为‘中国走出去’做一些事情了。” 在一场分享会上,敖弦遇到了某 NGO 的创始人,他说着,其实中国的企业带着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为非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很多贡献,可惜在环保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意识还有待加强。

 

已有多国志愿者工作经验的敖弦对此也感同身受。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敖弦在有可能被一家著名跨国企业留用的情况下,依然来到了非洲。

 

“爸妈不阻拦吗?” 对于这个问题,敖弦狡黠一笑:“我从读大学开始就离开家乡了,他们知道我就这个性,也拗不过我。不过,我的确常想念老爸老妈做的饭菜呢。”

 

也许会有很多旁观者心疼着这个放弃了国内安稳平顺生活轨迹的小丫头,可是这个 90 后自个儿,却为“更大的梦想”、“更多好玩的事”燃烧着,完全没有半点顾盼流连。

 

近一年后,她在 NGO 的工作告一段落,而工作所带来的机缘,又让她顺理成章地进入渣打银行工作,成为当地服务一带一路中资客户团队的一员。

 

“我把我之前做项目时所联系过的当地中国企业名单报了一遍,发现他们几乎都是渣打银行的客户,我很顺利被渣打录用啦。” 敖弦不无得意地笑着:“换了在国内,要进渣打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怕我都通不过层层考试,反而在这里,我的能力正好适用。”

 

 

 

 

 

 

 

 

在这里,你开心吗?

“当然开心,多自由啊……不过,压力也很大。” 敖弦的表情有些 “晴转多云”

 

敖弦的开心来自于 “遇到了很多有趣的灵魂”“有太多好玩的事情”。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同在如此遥远异乡的他们也很自然地在工作之余成为了朋友。

 

“他们都知道我爱发现好玩的地方,参加有趣的活动,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比如我们还一起搞团建,去露天野营、真人 CS、滑索、甚至蹦极……这里的大自然多美啊。”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敖弦一点也没觉得单调或枯燥。

 

 

 

 

 

 

 

 

 

 

不过,压力还是有的,主要来自工作。她既骄傲着能在这块 “金字招牌 ”底下工作,“就连出入关时报出 ‘我是 Standard Chartered 的’ 都能更顺过关”,又焦虑自己在专业上必须要尽快成长起来。

 

“像我这样年纪,在国内一定像一颗最简单的螺丝钉,只接触自己的条线,进行着可能有重复性的劳动。但在这里,我什么业务都要接触,外汇的、现金交易的、公司业务的、个人业务的……”

 

尽管在性格上有着天然优势,但毕竟不是金融科班出身,敖弦在最初面对专业上的挑战时,“心里还是挺慌的,很多案例是第一次碰到,连个之前的参考都没有”。

 

不过很快,敖弦发现了两大秘诀。

 

第一,是让自己担当起 “桥梁” 和 “协调者”,替客户链接起当地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士来操办专业的事,想尽办法寻找渣打各部门的资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她则成为 “一站式服务” 的入口,承担起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 “ownership”

 

一家大型贸易商驻非洲总部负责人描述过他们的切身体会:“我们在内罗毕看了一圈银行,就看到渣打银行有一支中国人的团队,有‘熟面孔’,既能帮我协调国内的业务,也能帮我协调当地的金融服务。”

 

这名负责人感慨:“只有中国的银行员工才最懂中国企业家思维,中国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更高,有他们在那里帮我盯着操作进程我们才放心。再说了,用英语讲金融术语太难表达准确了,用中文多顺溜。”

 

而敖弦,就是渣打肯尼亚团队的一张黄皮肤黑眼睛的 “熟面孔”。

 

第二个秘诀,是从经验中学习,从案例中学习。“类似的业务做过一次了,做第二次立刻就熟练了,几次以后,我都能给客户出点子,因为有成功案例做参考了嘛。”

 

现在的敖弦,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已有了积累,还能帮助初来乍到的中国企业了解当地市场环境、监管环境、法律法规等。当然,还包括一项工作之外的:带大家发现非洲更多好吃的、好玩的。

 

对此,敖弦也以自身的实例 “点赞” 渣打的机制:“只要你肯干、想好好干,在渣打有着可以上下打通的机制来赋能一个员工、哪怕是小员工,还有 open for learning 的包容氛围,给我们成长所需的锻炼机会。”

 

 

 

 

 

 

 

 

下一步,怎么打算呢?

“这么大的平台和舞台,我可不想放弃,渣打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一带一路’,是有大规划有蓝图的。” 敖弦说,渣打的蓝图也是她自己事业深入和延展的根基。

 

说到未来的打算,敖弦表示愿意渣打工作起码 5 年,因为她相信成为专业人士的 “1 万小时定律”,折合成工作时间来算,差不多需要将近 5 年。

 

“我既不是那种非要死守着一份工作不可的人,也不是那种一有什么不乐意不适应就要离开的人,如果要离开,那也是必须等我把这份工作里每一寸土壤的养分都汲取完了再离开,这样我对公司也尽了责任,对我个人也是更好的提升。” 敖弦说。

 

个性外放,爱跳出框框思考,但工作起来却有着一股子韧劲儿——不知道在非洲的敖弦,算不算渣打银行新生代员工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家超过 160 年的 “老” 银行,渣打却仍然保持着年轻的活力:渣打银行独特的使命和价值观,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渣打,投身到这个时代机遇的前沿,在全球各个市场实现自我的价值。